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譬如:
●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长不时动情地“自说自话”,心中充满无限怜爱,此时,家长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到了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大多数家长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职场,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家长便期望孩子能少给自己添些麻烦。在这一阶段,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较温和;情绪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此阶段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接纳的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家长最爱问孩子:“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考试多少分?”“老师喜不喜欢你?” 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家长态度的晴雨表。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已然是两个成年人的对话方式。
从回顾家长与孩子谈话方式的变化过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
和孩子沟通的9个秘诀
●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家长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家长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家长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您一起去买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钥匙就在你的手中——赏识孩子
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
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这种夸奖是中国父母最喜欢的,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并不领情。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中国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非常惊奇,说:“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但是,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
“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说,“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中国的访问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赞扬了她的微笑和礼貌。
这件事让这位访问学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赏识孩子的时候,只能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应该赏识孩子的聪明与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孩子后天的应该予以肯定。
在人生的旅程中,聪明的人,常常在最后变笨了;而笨的人,却常常在最后变聪明了。
遇到寒冷酷热,聪明的人逃开了;笨的人亲身尝试,却意外地在寒冷酷热中成长。笨的人逐渐认识到:“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却永远需要努力。”
孩子的容貌也是如此,长得如何不能决定孩子以后生活得怎样。大多数情况下,努力才是决定孩子今后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
聪明是一种个人资源,从大人到孩子,人们都会为自己拥有这一资源而自信和自豪。所以,孩子都愿意别人夸他聪明,甚至有很多孩子为了得到聪明的“头衔”,常常在同伴面前常常装作不怎么努力的样子,但回到家里却拼命地学,从而保证好的成绩。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形成一种错觉,以为聪明就是一学就会,样样都会,不需要努力就能取得成绩,所以争相效尤,导致很多孩子都不努力学习。
那些经常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数看成自己的聪明所得,把分数高低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且不愿意也不敢接受新的挑战;而那些被夸奖为努力的孩子,则更愿意做出新的大胆尝试,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它们做好。
所以,家长若想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他们聪明,而是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一个当老师的朋友曾经告诉我,在一个学校或者班级,通常有两种学生是最受老师喜爱的:一种是非常聪明又非常努力,从来都不因为自己的聪明而骄傲自满的;另一种是不算聪明却非常努力,从来都不为自己的不聪明而自卑的。由此可见,努力的孩子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作为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始终记住一句话:“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
当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时,不要把这个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先天优势,而是把观注点集中在孩子的后天努力上。应该告诉他:“成绩真不错,这都是你努力学习的结果!”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了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这样赏识和赞扬他:“真是个努力的好孩子!”
关于赏识教育,家长有许多疑问和争鸣。是凡事都不吝表扬,还是适度表扬,抑或顺其自然?赏识教育的度如何掌握……听听一些家长的看法,相信对此有疑问的家长将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家长的爱应该怎样表达?
也许每一位家长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许多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认为,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长认为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更注重表达的方式。这样一来,当父母的爱变成一种简单不加修饰的说教时,孩子往往就容易产生对抗的情绪。当然,这种逆反心理的累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那么,怎样正确地向孩子表达爱呢?
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而不是总是居高临下摆出家长作风。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莫尔学院父母中心的指导者哈丽雅特博士说,您应该准备这样一张每日爱的检查表:
1、告诉您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
2、通过温和的触觉来传达您对孩子的爱意。
3、关心您孩子的行踪,注意到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和什么时候出去。
4、告诉您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注意到您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6、问孩子对您的意见。
7、耐心而且彻底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8、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委以适当的重任。
9、因势利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
哈丽雅特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三条规则:
第一,留出时间。每一天要至少留出20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帮助您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买一张激光唱碟。
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即使是发现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本着研讨的精神与孩子分辨道理,倾听他们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第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应该知道自己对孩子所说话的分量。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情绪激动地对您说:“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这时候您不要上来就说:“你又犯什么错了?”相反,您应该设法澄清这件事,“老师对你大叫?那一定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这句话将会起到魔术般的奇迹,孩子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现在您能够达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了。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那种令人困窘的情形就会随之消失,您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对您表达一种感受,您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回应。比如孩子跑回家对您说:“我今天打球赢了!”这时您可不要说:“去把外套先挂起来!”或者“作业做了吗?”相反,应该以一个问题式的回应来说:“你们球队得分多少?”您的问题暗示了“我听到了你所说的事情,我对此感兴趣,想知道得更多一些。”这种沟通技巧是以兴趣向孩子展示了您对他的爱。
第三,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作为家长,您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情绪。
言传身教 做孩子的好榜样
我有一个邻居,经常抱怨他家的孩子“贪玩”、“淘气”、“不好好学习”。有一次,因为儿子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夫妻就共同收拾孩子,弄得孩子哇哇乱叫。我忍不住,就过去批评他们:“整天让孩子好好学习,你们好好学习了吗?你俩招集一群人打麻将,却让孩子做作业,他能做得下去吗?”尽管我言辞激烈,但他们夫妻俩
一声没吭。从那以后,再没有听到他们打骂孩子,屋里也没有了麻将声。
还有一件事,也是我亲眼所见。一个父亲,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过马路。孩子说:“从斑马线上走吧。”父亲说:“现在路上又没有车,绕那么远干什么?”说着,父亲就拉着孩子的手,从马路中间穿过去了。
每当听到父母抱怨孩子,我就想反问他们:让孩子好好学习,你好好学习了吗?让孩子天天向上,你天天向上了吗?让孩子刻苦用功,你刻苦用功了吗?让孩子排前几名,你上学的时候排前几名了吗?让孩子必须有出息,你有出息了吗?让孩子遵纪守法,你遵纪守法了吗?连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这样的教育能成功吗?
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道德品行如何,与其家长的榜样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人说,在很多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爱学习,孩子就爱学习;家长爱劳动,孩子就爱劳动;家长乐于助人,孩子就乐于助人;家长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孩子就能干出一番事业。这样的看法未免绝对化了,但确道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家长是孩子的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就大多数家庭而言,不少孩子的学历、知识、能力、事业等,会超过他们的父母。但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是多变的。作为父母,既然爱孩子,就不能因为自己的毛病,影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应该是自己不断提高素质的过程。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能够教育自己时,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希望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应先从“教育自己”开始,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种,打骂孩子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但是时代在变,观念也在更新,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当然也不可能不变通!也许家长会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来,是不是就会宠坏孩子?其实,当孩子犯错时,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自己负责,反而更能培养孩子独立而理性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