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是我们每个家长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的宗旨就是要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信的成长和学习。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孩子很多好习惯,而好的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我们都知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家长首先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早和最持久的,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自己做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又从何谈起呢?因此,我理解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用平等和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好事,但是不讲原则、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问青红皂白就是家庭教育的盲目,其实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懂得被尊重和被欣赏的快乐。父母的尊重可以使孩子感到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亲近,也更乐于什么都跟父母说,并接受父母的意见。因此,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如果孩子失去了对我们的信任,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那么如何去尊重孩子呢,我觉得要用平等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做得对或说得对,我们要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的认知有偏差或做法不对的时候,家长不要去斥责,我们应该让孩子如何去分析和判断。
我家莫非凡今年七岁,是个活泼开朗、自信阳光、爱运动的孩子,玩的时候很疯狂,学习的时候也很认真。从小我们就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和乐观,没有指望孩子能有多成才,只是认为,在能力范围内尽所能的教给孩子一些好的品格和性格,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家长的言行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我认为这样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则实际案例。

一、关于耐心
我们都知道对孩子要有耐心,可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家爸爸做的非常好,我是个急性子,时间长了我也被磨练出来了,其实孩子心里什么都知道,有时候也许只是想撒个娇,或者是试探家长。莫非凡上小学后,每天都是我接送,送他上学以后我就要赶着去上班,所以,时间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这个问题我平时也对孩子说过了,孩子配合的一直很好。但是,有天早上他起床之后就开始哭,原因是他最喜欢的裤子前一天我给洗了,洗之前是问过他的,因为我也担心他第二天想穿却没有干。我走到他面前,先帮他擦擦眼泪,然后轻声跟他说:“你先听妈妈把话说完,首先,裤子已经洗了还没干,你可挑选其它喜欢的裤子,再就是,你知道的,我们早上的时间很宝贵,浪费不得,否则妈妈上班就要迟到了,我现在去做早餐,你调整一下自己,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就再哭一会儿,但是哭完了你就要抓紧时间穿衣洗漱吃早餐了。”他拉住我不放,让我用吹风机给他吹干,我马上坚定的拒绝了,跟他说:“妈妈没时间,我还要做早餐。”说完我就走了,我就听见他在那里哭的越来越大声,好像还在扔东西,其实我心里很烦躁想发火,但是这个时候发火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更糟糕,我做好早餐出来发现他还在哭,但是声音小很多,衣服穿好了,被子也叠好了,正往洗手间去刷牙洗脸,我假装没看他,洗漱完之后,他来到餐桌一声不吭开始吃早餐,并且比平时都吃得快,但是还是气呼呼的样子。这个时候我自己也平静了下来,他吃完早餐之后迅速的换了鞋,背起书包就自己下楼了,到了楼下还是不理我,我叫住他,蹲下来跟他说:“妈妈觉得你今天早上非常棒,动作比平时快多了,关键是你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只是哭了一会就马上好了,妈妈很佩服你!”没想到的是小家伙马上说:“我也要表扬你,你也很棒,我以为你要发火的,可是你没有,还对我很有耐心。”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拥抱了他,并对他说:“妈妈能得到你的表扬真的很开心。”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结果是孩子开开心心的上学,我也能心情舒畅的上班,所以说,你给孩子多大的耐心,他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如果我发火了,不仅浪费了时间,孩子上学也是带着情绪去上学,我上班也不安心,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必然是不同的,保留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教会了孩子耐心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关于陪伴
从孩子会爬开始,我和爸爸就商量好,在孩子面前不吵架,不玩手机,不看电视,有时间多带孩子出去玩,所以,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我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带孩子出去玩,出去旅游,平时打打球、逛公园、做游戏,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在家里,我们是陪着孩子一起看书学习,因此,孩子不会粘着手机和电视,很多时候都会和我们比比谁的书看得多,谁的字写得好,爸爸的字写得不好,孩子正在学书法,每次回来都耐心的教爸爸,爸爸也是很认真的学习。就拿最近在晓黑板阅读打卡的事来说,从他打卡开始,我和爸爸也同时陪他一起打卡,他经常会监督我们,想监督我们,自己就要做得更好,所以每次都很认真。有了家长的陪伴,孩子学习有劲头,玩也玩得很开心。所谓陪伴,一定是和孩子共同参与的,而不是孩子在一边玩,而家长在一旁玩手机或者看电视,这需要长期的坚持,让孩子觉得大人也需要学习,并且学习是一件会让人变得更好的事情,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力量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点一点的体现出来,所以说,每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是折射出家长的问题,只有家长从行为上规范了自己,才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影响。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很难,可是越到后面就会越轻松,养成了好的习惯,对孩子是终身受益的。其实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提升了自己,会让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更有耐心和包容心。
三、关于成绩
孩子的成绩是每个家长都会很关注的问题,这个无可厚非,我们都知道分数不代表孩子的一切,可就是避免不了去关注去比较,成绩有时候会让家长无比焦虑,其实我也经历了这段心路历程。莫非凡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每次考试基本上都能得满分,但是到了下学期的时候,总是会因为粗心而做错题,每次分析问题我都说他粗心,并且心中无比焦虑,情绪都写在脸上,认为孩子这么小就这么粗心,以后怎么办啊,爸爸说不能给孩子贴上粗心的标签,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粗心,并且习惯了也就改不了了,同时,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孩子,让孩子无法放松下来认真学习,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才是最大的问题。商量之后就改变了方法,试着从夸孩子开始,夸孩子不是一味地说“你真棒”“你好厉害”,而是夸具体的方面。每次作业或者测试之后,我都不会问成绩了,而是先夸奖他,我会说:“哇,今天的字写得这么好啊,一看就知道你非常认真”,“妈妈看了你的卷子,你的卷面很整洁,那么多题你都会,说明老师平时讲的你都记住了,妈妈觉得你上课一定非常认真听讲。”有时候不是满分,我也不提分数的事情,反而是他自己责怪自己马虎了,这个时候我会跟他说:“你这么快就发现了问题啊,有问题是好事啊,只有错了,我们才知道对的是什么呀,那我们下次改正,就把这个问题消灭啦!”时间久了,我发现孩子越来越认真,不用我们说什么,自己对自己开始有了要求。这时候,我也发现自己的变化,不再真正去在乎孩子的分数,而是从问题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且之前我总是让孩子做课外练习,认为做得多就会掌握的更熟练,其实方法不对的话会起反作用。做作业的时间长了,孩子会反感,精力不集中,往往适得其反。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而不是一味地去纠结孩子的成绩。其实只要掌握了书本的知识点,吸收了老师讲的内容,基本上没多大问题,把时间空出来,留给孩子做些喜欢的事会更好,孩子只有玩好了才会更认真的去学习。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家家一本育儿经,说也说不完,很多家长也是初为人父母,养育孩子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家庭教育就是从自我教育开始的,家长只有给予孩子一个平等的教育环境,而不是用大人的威严去镇压孩子,孩子才会成长更快。父母对孩子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孩子才会发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