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一年级新生畏“图”难题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语:“大抵童子之性,乐嬉游,而惮拘俭,如草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陶行知全集》中也讲到: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培育孩子,提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力,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个案例。
1、案例故事
每到周末作业时间,孩子总是抱怨看图写话不会做,无从下笔,墨迹半天就写了“今天”两个字,实在熬不过,就给他指出了要把握叙事五要素,结果一看,也只是单纯的流水账,没有重点,记得有一次,竟然把孩子自己急哭了,如何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敢下笔会下笔善下笔呢,怎样培养孩子想写会写好写作的习惯呢?
2、案例分析
首先,从孩子自身看,一年级新生语言能力较弱,汉字词汇量有限,这是客观因素,没法改变;第二,从看图写话来讲,它需要组织较多的语言,并要有必要的逻辑关系,有些还需要简单的分析提炼;第三,孩子本身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多为家长包办,实践经历不多,综上导致面对看图写话或是小作文时,要么不知所措、无话可说;要么就是单纯地记流水账;再就是全面写后面涂,满篇改错,弄得卷面一团糟。
3、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多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孩子来讲,熟读文章,不仅能提高识字用字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其慢慢组织语言的基本规律和习惯。冷老师安排读书打卡之前,孩子总是找各种理由逃避读书,或是应付了事,现在通过一个月的习惯“培养”,现在能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哪怕是外出游玩自己还能提醒家长完成打卡任务。在读书过程中,家长要有目的性的选择一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文章,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感受文章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
二是坚持多说。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出门旅游、兴趣课堂、走亲访友,甚至是看个电影等等场景,家长一定要做个有心人,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场景,在启发孩子有兴趣的同时,尝试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学会科学地描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见多了识才广,积累多了他的表达才会慢慢丰富流畅起来。一次他自己和我聊起了周一升旗的话题,我就鼓励他完整地描述整个过程,和他一起分析整个过程中哪些内容最关键,学会取舍,突出重点。
三是坚持多练。要多教方法,提醒注意把握题干图画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基本要素,适当运用一些拟人、比喻的修饰手法,学会有主有次、有先有后等表达方式,孩子还小,理解有限,要慢慢教慢慢磨,否则过犹不及。要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冷老师每周布置一篇看图写话,就很有必要,第一这是“官方”作业,孩子自己有压力;第二选题宽泛,孩子自由发挥余地大,同时家长也要适当介入,防止走老路磨洋工,积极鼓励孩子不断尝试新的内容,通过不断的练习帮助孩子掌握方法,培养自信,步入正轨。
4、案例反思
一是要客观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害怕逃避。孩子毕竟是孩子,年级小,经历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培养中,这个需要时间锻炼,积跬步方能行千里,不可操之过急。
二是要保持家、校的良性互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人之双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教育侧重8小时上课时间,家庭教育则贯穿孩子一生,要形成环形闭合圈,确保孩子成长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老师和家长要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学会借力,形成合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