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年,我校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组将在教导处的带领下,认识落实“双减”工作,以课程、课堂、课题研究为引领,深挖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改革创新教育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教学课程改革,加强与规范教学常规工作为主线,不断规范教学行为,营造规范而有序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和学生素质为根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
2.关注学生发展,提素养健人格
3.夯实教学常规管理,细化备、教、批、测等教学工作的环节。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成长:以赛促教赛教融合
1.每周一研:同学新课标
(1)深入学习新课标,深刻剖析语文要素。在教研中要将如何落实任务群视角下语文要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以整体的、相关联的视角来看待语文课本。传统的知识积累与分散考查已不适应现在的要求。如何实现教学——练习——评价(考查)中标准和要求的一致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做好教学质量跟踪。要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利用托管、课后服务的时间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并在效率上下苦功夫,巧功夫。
(3)研究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
2.每月一赛:五项技能:课堂教学、三字、一话、作业设计、试卷命题及解答
(1)同听一节课,以调考试题为导向,我们认真分析了调考课内阅读,多篇合并出题已成趋势,对学生的类比思维考察越来越凸显,这其实和我们学校一直以来的语文整合课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平时要落实好整合课教学,对学生多做类比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同时,根据课文文本特点以及区调考试题情况,设计一份类似于调考题的课内阅读题,学生当堂完成。每学期每位老师打造一节精品课。
(2)同写一首诗。利用教研活动,以粉笔字为主,教师同写一首诗,当堂展示,评委打分。赛是形式,赛的目的是希望老师利用不赛的时间提升自己。
(3)同读一本书。共读分享《这里是中国2》,以年组为单位进行命题研究。自主阅读一本教学理论专著,组内读书分享。
(4)同出一份题。选取《这里是中国2》中的一篇,以近年来四六年级课外阅读调考题为例,全体教师试水命题。
(5)同考一张卷,每月一次考试,以四六年级调考题火中考题为住,让老师沉浸式做题,了解出题思路,总结做题方法。
以上赛事,纳入月考核。
3. 开启学校“名师”工程,打造校内名师。继续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 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年教师、任教新学科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期待他们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优秀的教师。
师徒结对名单:
陈燕——曹颖 万玲——王晓旭 李艳——郭蓉 李斯媛
(二)关注学生发展,提素养健人格
1.有效落实“双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力争做“轻负高效”的教师。加强作业设计,用“巧作业”对付“死功夫”,并对不同学请的学生进行作业分层布置,严格落实作业管理制度,利用作业记录本做好作业布置记录,每月教务处检查。
2.深入开展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挖掘学校潜力,整合各种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组织开展好学科竞赛活动、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活动、竞赛(如推普周活动、作文竞赛、书写竞赛、诗词竞赛)锻炼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4.完善新闻小主播。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分析时政,将时政与生活相结合谈感受体会,教师参与引导。
(三)夯实教学常规管理
落实常规:一看二听三谈四查
1. 一看备课情况。夯实教学常规管理,严格规范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各教学环节。特别要关注作业的设计,采取创编、自编、选编等多种形式进行各科的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 二听课堂教学。关注授课目标,通过预约课、推门听课等安排,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共商解决策略。对于发现的问题,点对点进行提醒,并持续关注,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 查教学常规。每周查备课,每月查作业,做到以检查促规范,以规范促提升。
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各年组认真参加区教材教法报告,并全校分享。
2.教案、进度表、教学计划上交
3.开展语文节活动
4.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
5.集体备课4次,教研活动4次
6.同听一节课
7.第一次教学常规检查
十月份:
1.常规推门课
2.校级教坛新星和教学能手评选并向上级推选
3.集体备课4次,教研活动4次
4.同写一首诗 书写竞赛
5.第二次教学常规检查。
十一月份:
1.同读一本书,并同出一份题
2.迎接义务均衡下校检查
3.集体备课4次,教研活动4次
4.第三次教学常规检查。
十二月份:
1. 同做一张卷 作文竞赛
2.对学生的作业实行调研,并做小结反思;
3.集体备课4次,教研活动4次;
4.第四次教学常规检查。
一月份:
1.做好对教师的考核工作;
2.教研组、备课组长学期总结会;
3.期末业务检查;
4.期末测试考务安排;
5.教师上交教育教学总结;